清风吹拂山林,桃树漫山遍野,益母草的嫩叶夹杂其间,漫向远方。站在行唐县上闫庄村的一处山头远眺,满目葱茏,绿色仿佛从未离开。
若把时间的坐标往回拉,你会看到另一幅景象:荒山秃岭,草木难寻,雨水裹挟黄土,在山岭间划出道道“伤痕”……据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市水土流失面积3873.63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9.55%。随着政策的支持和我市的强力推动,如今每年都超额完成3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治理任务。
山峦起伏依旧,青葱蔓延天际,而今面貌已然天翻地覆。巨变背后,是国家水土保持政策的全力支持。
据市水利局水土保持与移民处处长郝军介绍,在水土保持工作上,我市始终坚持以“尊重自然,注重预防,强化治理,打造绿水青山,推进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为总体目标,紧紧围绕“绿色崛起”和“两个环境建设”的战略部署,进行大规模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工作,并大力开展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不断规范、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改善环境 着力推进重点工程
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9月6日,在元氏县岭底小流域的治理现场,县市水土保持站工作人员王赛彬正在检查刚刚建好的蓄水池蓄水情况。山坡上一条条梯田里,100多亩核桃、石榴红等经济林作物已经成熟,虽然还没到盛果期,但已有红红的石榴、绿绿的核桃挂在树间,不禁让人憧憬起丰收的景象。
“以前这个山上种啥都不好活,根本原因是没有水。原来种核桃树都是靠天吃饭,今年要不是水保工程给建的大口井,往山上铺设的管道,这几百亩的核桃至少减产30%。”元氏县前仙乡南马村党支部书记牛建明说。
在元氏县西岭底村山岭上,核桃布满层层梯田。这些成熟的核桃树在秋风的吹拂下摇曳着颗颗硕果,传递着丰收的喜悦。“过去这片山光秃秃的,实施水土保持的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后,这片山才变了样,种上了核桃树和樱桃树。”随着村民党支部书记牛海宾手指的方向放眼望去,一片片核桃树与樱桃树相互呼应,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郝军介绍说,我市水土保持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实现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壤涵养水分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山区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发展山区经济的目的,主要建设内容为:整修梯田,造林种草,修建谷坊坝、护地坝等防护工程,修建水池、水窖、排水沟等小型蓄、排水工程,整治作业路等。